用户名: 密 码:


  站内公告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特约专家 >  
 
   
 
中医名家 武小妮
作者:www.chinayiyao.net  来源:中国民间秘方网
 

武小妮,男,1940年8月出生,河北井陉县东庄村人,中共党员,中医主任医师、井陉县中医院首任院长,2001年8月退休后任中医院名誉院长。

中华中医学会会员(评为全国优秀会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病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脾胃病学会常务理事

华北地区中医自然疗法协作组副组长

河北省第二批名中医

河北省内病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河北省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委员

石家庄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三届)

中国医院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县政协三、四、五届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2015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并在井陉县中医院建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

河北省卫生厅授予科技进步奖6次

与国医大师李佃贵(左二)合影

从事中医专业50余年,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北省第二批名中医,曾获省医德医风标兵。省优秀中医院院长,抗洪抢险防病治病先进个人。省第一批、第四批、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首届百名白求恩式好医生十大标兵,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曾获市首届名中医。市知名专家、市十大名医、市劳动模范、市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科技工作者、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市记二等功2次、中共石家庄市第六届党代表、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市中医院聘为特约专家。获县十大公仆众多奖、县记大功、记功、晋级、十佳公仆、职称评委主任、县拔尖人才等众多奖。

医疗临床: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临床治疗中医内、妇、儿科,尤擅长脾胃、肝胆、不孕症、小儿疳积等专科,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重视:气、血、寒、热、湿、浊、淤、滞、升、降十法的应用,在临床收到满意的疗效。每天查房、坐诊、带徒,带实习学生,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施治,在治疗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治疗,偏方、单方疗效显著。本着使患者痛苦小,花钱少,疗效好。宗旨是他人之病犹己病,他人之痛犹己痛,治好他病是己任,全心全意为病人。

科研:1.参乌降脂饮治疗高脂症研究(和行唐县医院研究)获省卫生厅和石家庄地区行署二等奖。2.“乙肝泰”治疗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临床研究(和行唐县医院研究)获石家庄地区行署一等奖、卫生厅一等奖。3.苍香玉屏袋预防小儿感冒等疾病研究,获卫生厅石市政府二等奖。4.降压百灵丹的临床研究(和省中医学院研究)获卫生厅石市政府三等奖。5.《大黄实用的研究》获卫生厅二等奖。6.降脂百灵丹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和省中医学院研究)获卫生厅二等奖。7.承担的【茶色素】国家“九五”医药科技攻关【1035工程】项目和中华医学会【重点推广工程】项目。县科技进步奖一等、二等13项。

著作:著作13部其中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论治新法》一书香港医药出版社出版,副主编5部,编委7部。

论文:论文30篇分在国际、国家、省以上杂志发表,其中“利胆和胃法治疗胆囊炎46例分析”评为卫生厅最佳论文奖,并在美国发表,获首“生命杯”世界传承医学优秀论文大奖赛优秀成果。

单位建设:1、亲手创建了井陉县中医院,为首任院长,为井陉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了井陉县中医药龙头单位,努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每天会诊、坐诊、带徒、科研,并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参与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单西医的治疗,得到同行的认可。每半天诊治门诊病人20人左右,慕名而来的有石家庄市、保定市、阳泉市、平定、鹿泉、元氏、赞皇、正定、行唐、晋州市、赵县等周围市、县病人,受到患者的好评。3、他将祖传的“香囊”发扬光大改名为“药囊防病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造福一方百姓,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4、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筹建武小妮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

与李恩老师合影

荣获石家庄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7年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卫生下乡先进个人、1995年荣获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荣誉称号、石家庄市卫生系统知名专家称号。 1991年石家庄市授予劳动模范。优秀知识分子。1996年抗洪救灾防病十佳先锋。95/96年市政府记二等功二次。2011年荣获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称号。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被石家庄市中医院聘为特邀专家。井陉县委县政府评为第三批拔尖人才、十佳公仆、十大名中医、晋级、记大功、记功、模范工作者、科技进步奖13次(其中一等奖7次)等众多奖励。

教学带徒方面:曾带过基层卫生线的10名徒弟,现在医疗单位已是骨干。在76、77、78年,这三年为公社、村卫生院(室)、医务所办医训班三期,亲自授课,共培养学生360名,已成为基层的医疗骨干。并为西学中班授课三年。带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卫校等大专院校实习生,每年20人左右,受到领导、同学、患者的好评。在98年担任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带了本院武治红;第四批尹建永、李向东;第五批尹国强、张永亮;含公证带徒七名:程祎、张健毓、岳德勇、李海鹏、刘志会、梁海生、王景照均已出徒。1995年评为河北省优秀中医院院长;1997年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1996年评为卫生系统抗洪救灾、防病治病先进个人;为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第一批)。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1、2、3等奖6次。

学术思想及其渊源

(一)未病先防,防治并重。

先祖武庆昌于清雍正年间任职于皇亲国子监,创制“香囊防病法”预防小儿感冒,后经武晌、武荣昌、武啓等传至齐金妮(我祖母),齐金妮口传于我。受祖母影响,我自幼酷爱岐黄之术,少年时先在哈励逊医院跟随当地名医史奉璋学徒、乡卫生所从医,后就学于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跟随杨医亚、李祖培、宋少安、王体仁、马新云、田乃庚、邢锡波、王敏之、赵玉庸等一批名医学习。学习期间我系统读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因为熟读经典、识明医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对“治未病”的思想尤为重视。“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其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自《内经》提出后,历代医家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之不断充实和完善。

与杨医亚老师合影

“治未病”思想充实完善于后世历代医家

古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自《内经》、《伤寒杂病论》以降,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常有论述。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强调气功摄生。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提倡积极养生的思想,反对单纯着眼于疾病的被动治疗,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二)立足中医,中西结合。

勤求古训,精研岐黄,认为中医经典理论,经方、时方均是前人经验的结晶,皆要继承借鉴学习。作为现代中医要在继承古人经验时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甄别良莠、抉择疑议,既要把前人的理论阐释清楚,又要使之逐步完善,要把中医理论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系统的梳理,在阐发科学内涵的同时,对已有的概念、法则、原理进行提炼,方能理解透彻,准确运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临证时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

我致力于中医传统理论的研究,但从不存有门户之见。我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现代医学是建筑在近、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它注重解剖,讲求微观,诊断明确,擅长诊断器质性疾病,而对功能性疾病诊治较难;祖国医学则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强调整体观念,讲求宏观的辨证,在疾病的准确定位上不及西医,但从气血津液入手对人整体调节,往往能治疑难大疾,对现代医学难以取效的一些疾患多能另辟蹊径,取得较好的疗效。故临证时,既要立足于中医,又要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延伸中医的四诊,以获得详尽的临床资料明确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解剖学知识丰富、佐证中医传统理论,发挥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优势,走辨证辨病相结合的道路。

(三)内外兼治,针药并用

我自从医伊始即重视外治法,其祖传的“香囊”即为外治法的典范,同时又是“未病先防,防止并重”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治病如同御敌,对待敌人应手段尽出,使出十八般武艺,对待疾病亦应如此。口服汤剂只是治病手段的一种,中医有丸、散、膏、丹、酊剂、酒剂、洗剂、敷剂等多种剂型,有内服、外贴、熏洗、湿敷、坐浴等多种给药方式,尚有针刺、针刀、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上种种均是我中医治病去疾的手段,不可偏废。

临证时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内病外治法如针灸、针刀、中药熏洗、湿敷、泡足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享誉一方。尤其武师在祖传密方“香袋”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筛选药物,进一步实验、研究、改进、创新此中医外治疗法,后经省级专家定名为“药囊防病法”,用以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不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造福一方百姓,该项目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进一步发展,用于成人办公室、卧室、客厅和汽车内室等掛防,收到了好的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临证经验及医疗特点

(一)患者健康,医生责任,心系患者,大医精诚。

我认为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从医以来一直以《大医精诚》的为医之道约束自己,医生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方能有所建树。敬畏者,敬畏生命;慈悲者,怜悯苍生济世救民;感恩者,感恩患者性命相托。“病人之病尤己病,病人之痛尤己痛,治好病人是己任,专心服务为病人”。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他的成就,只有具备了悲天悯人、普济苍生的博大胸怀,才能发奋图强精研岐黄之术,做一个济世救民的良医。

(二)研读《内经》,医理精通

要想医理精通,必须反复研读《内经》。《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是中医的根基,但《内经》是秦汉时期的著作,其文字古奥,言简意赅,且历经战乱毁伤、竹简编绝、文字改革,错简衍脱实所难免。故此,对《内经》要反复研读,辨音读、明训诂,结合历代医家之注释,细加揣摩,有所心得还要验之于临床,用临床疗效反证理论之正确,如此反复方有所得。

(三)临证尊赵玉庸老师:诊必细,证辨准,药用精的原则

明于辨证习伤寒。《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其文字精炼,概括性强,不但辨证准确、立法恰当,而且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对方药的煎服法述之宜详。特别是所创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充实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内容,而且极具临床使用价值,我自幼研习《伤寒论》,深谙其理,临床辨证,每循其法,取方用药,得心应手,疗疾去病,收效显著。

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不偏废,坚决反对只凭脉诊或不查舌按脉只凭三言两语即处方用药等持技炫耀、故弄玄虚的做法。临证时对每一就诊病人总是不厌其烦,听取患者主诉,按“十问歌”要求详细询问,以便收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为辨证打好基础,同时我认为温病应注重舌诊,察其津液盛衰,留得一分津液既有一份生机;杂病应注重脉诊,以察其脏腑气血之虚实,调阴阳气血,以平为期。此外我吸取现代“全息理论”之精华,临证时常使用耳诊及手诊作为传统诊法的补充,并佐证传统诊法的结论。如此兼收并蓄,务求做到“诊必细”。

辨证常从六经入手,推崇胡希恕老先生的“六经辨证观”。六经出自八纲,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

《伤寒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辨方证即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我对《伤寒论》小有研究,大部分条文,随口即来,我常告诫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临证时得心应手平日里须多读、多记,按照“诵、读、别、明、彰”的方法精读伤寒,多做临床,久则自可做到“证辨准”。

临证用药讲究轻重适宜,既有“四两拨千斤”之时也有“重剂疗沉苛”之时。如对于温病初起,用药要求轻清灵动,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用量6-10克,即叶天士所谓“上者上之也”。肺在上,用药必须轻清,方能使药达病所,少量药物拨动气机,郁开热清而愈。而对于一久病体虚患附骨疽(跟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益气托脓之黄芪则单剂用量达120克。二者轻重悬殊而均获良效,可见用药之妙。此外武老用药注重动静结合,如临床常用“三金二石汤”治疗胆石症,方中大黄的用量颇具特色。治疗初始大黄量大,中期大黄减量甚至停用,后期则继续大量应用。

 
 
上一篇:中医名家 侯建中
下一篇:中医名家李德友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新闻中心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民间秘方网   电话:010-89218016 手机:13071117606  
邮箱:18911881193@189.cn QQ:316065576 微信:18911881193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16078号-1 公安部备案号 11011202004118号
本站不提供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在线交易和产品咨询,个人购买者请到医院和药店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